10月13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10月13日通过《昆明宣言》,承诺加快并加强制定、更新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优化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增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现有多边环境协定的合作与协调行动,以推动陆地、淡水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作为本次大会的主要成果,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昆明宣言》强调了实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可执行性。如果只有雄心而没有相匹配的可执行目标,就会变成空洞的口号。各缔约国都需要制定行动计划,并设定可评估的指标,来确保目标的有效性。
此外,宣言强调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在制定目标、战略与行动计划时,需要兼顾人的福祉,保障人的基本需求,公平受益。中国对“两山”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就是在践行这样的理念。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也是为了协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支持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的发展中国家真正行动起来,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危机。
张洁清提到,宣言也强调了空间规划和保护地体系建设对全球范围内有效增加保护面积和效果的重要性。在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了生态红线空间规划制度,并建设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据日前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近30%,以保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生物多样性。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认为,《昆明宣言》发出了一个强烈而明确的信号,即各国领导人致力于达成一项雄心勃勃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协议。
人类活动正导致全球自然遭受灾难性损失,2019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有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WWF全球政策和倡导主任李琳表示:“《昆明宣言》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表明他们正在着手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不过《昆明宣言》虽然已经认识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应该是到 2030 年让自然走上恢复之路,但它如何付诸行动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将承诺兑现。现在至关重要的是,各方必须团结起来,确保2021年4月抵达昆明的协议草案包含扭转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所有必要元素,让宣言变成一份自然行动计划。”
各方期待各国领导人制定一个有雄心、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这个十年里确保一个自然向好的世界。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表示:“作为COP15第一阶段的重要成果,《昆明宣言》展示了各国部长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并采取及时行动的决心和力度,并为接下来几个月密集、艰苦的线下磋商提供方向和指引。期待各方将政治意愿转化成实际行动,在2030年之前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实现‘自然向好’。”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早报:iQOO Z7系列发布 起亚公布2030年在华销量目标
“Amazing!”60余位外籍人士点赞市政协的这场活动!一起来看视频→
大风+雷电+暴雨!目前上海“两蓝一黄”预警高挂!上海启动防汛防台四级响应行动